- · 《科技创新与应用》栏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数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收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征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刊物[05/29]
准确把握新型举国体制的六个本质特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机遇、风险与挑战并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此情形下,如何保持战略定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高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机遇、风险与挑战并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此情形下,如何保持战略定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便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接下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创新”二字在《建议》中出现的频率达到了47次之多,党中央更是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要求。由此可见新型举国体制对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新型举国体制?它与传统举国体制有什么区别?它的“新型”体现在哪里?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解答在当下极其重要。
举国体制的发展变迁
举国体制,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和政策法规,举全国、全社会之人力、财力、物力和各种社会资源去达成某一特定目标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深刻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原则和思想。
我国的举国体制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古代的秦修长城、汉击匈奴,到近现代的抵御外国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富强,均是举国体制的生动体现。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到“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两弹一星”到新时期的“嫦娥探月工程”等,无不闪烁着举国体制的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的,“这次嫦娥四号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 ”。
新型举国体制“新型”内涵
富有生命力、战斗力和优越性的举国体制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它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进化。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不仅继承了传统举国体制的优点,而且更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相比传统举国体制,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型”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型举国体制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新型举国体制不仅需要有为政府,也要求有效市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这是新型举国体制中最重要的“新型”表现。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更好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特殊背景下,传统的举国体制自然也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行政配置资源的痕迹明显,过于依赖政府、忽视市场作用,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调动广大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理顺举国体制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和作用成为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议》则明确表示要有机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可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
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推行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推进职能转变并深化自身改革,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同时,更好发挥统筹协调的宏观调控作用,综合利用各种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财税手段等,调动和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全社会、多部门跨领域多元参与、协同作战的局面,真正凝聚起新型举国体制攻坚克难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各项资源。另一方面,市场要更为有效,各部门各组织就要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进入与退出机制,鼓励良性竞争、打破行业垄断、打击地方保护,保护企业等参与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竞争力,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终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qikandaodu/2021/0118/1248.html
上一篇:大学生科技创新诚信意识培养研究
下一篇:新型举国体制“新”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