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新与应用》栏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数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收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征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刊物[05/29]
新型举国体制“新”在何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这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内外环境精准研判后的主动回应,以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新时代的举国体制与旧往的举国体制相比,具体表现为四个“新”,即新的时代背景、新的重点领域、新的主体结构和新的技术支撑。
新的时代背景
新型举国体制拥有新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历尽沧桑、百废待兴的落后国家,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而且,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变革和创新举国体制成为党和政府回应国家治理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必然之举。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多种经济成分蓬勃发展,单纯基于传统计划体制的旧有举国体制难以适应新的国家治理环境,更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要求,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时机已到。而且,由于我国日益发展壮大,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改变,国际政经版图中的“中国声音”越发重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民主选举制度日益面临阶层“极化”所带来的政治分歧和冲突,但其不仅不致力于对自身问题进行反思,反而延存“冷战思维”,妄图以多种手段阻碍中国的发展。2018年7月6日,美国开始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发动了迄今为止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自2018年以来,中美双方经历了关税战、技术封锁、谈判等多重博弈,其中尤以针对华为的芯片禁售为代表的技术封锁最为典型。
技术上被“卡住脖子”,产业上就无法创新升级,更无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技术的积累是难以一蹴而就的,相关的人力、物力投入又是天文数字,依靠个别企业的分散化资源投入,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由此新举国体制既是新时代回应国家治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主动施为,也是国内外严峻发展环境的“倒逼”之举。
新的重点领域
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应用,这是新的重点领域。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重大科技项目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集成科技资源、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并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充分肯定了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领域是新型举国体制应用的主阵地,这是因为科技创新领域攻关难度大,投入周期长,关乎国家发展命脉,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科技发展领域,依靠新型举国体制充分调动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产学研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挖掘尽可能多的现实动能和潜能,形成聚合式功能输出,有助于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新的主体结构
上世纪80年代,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针的指引下,我们依靠政府的主导力,取得了经济和科技的丰硕发展成果,但毋庸置疑,全能政府的模式亦存在明显的弊端,已不适应新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境。如何打破全能政府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从而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提供新主体结构的支撑,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优化创新组织体系,而优化创新组织体系的首要任务则是“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也提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进政产学研用创紧密结合”。所谓“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就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以及用户在创新体系中上下协同,共同发挥优势作用,形成强大的集组织、生产、学习、研发、实践于一体的高效系统和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合作工程。[1]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qikandaodu/2021/0118/1249.html
上一篇:准确把握新型举国体制的六个本质特征
下一篇: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