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新与应用》栏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数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收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征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刊物[05/29]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由热能与动力工程产生的制约与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其作为电热厂与锅炉运行的关键构成,在能源消耗问题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若无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由热能与动力工程产生的制约与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其作为电热厂与锅炉运行的关键构成,在能源消耗问题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若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改革创新,对我国的整体发展非常不利。基于此,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并优化热能与动力工程非常必要,其不仅能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还能全面增强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效果,在为电热厂与锅炉厂等相关行业领域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大推动力量的同时,为我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2 热能与动力工程概述
热能与动力工程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工程热物理学,其通常以内燃机与其他新型动力机械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人员通过对机械工程学、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的有效利用,探索如何采用安全、高效、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与液体动能转换为动力,实际上是包括基本规律和转换过程设备与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
简单来讲,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将热能转化为动能,或通过将动能转化为热能,实现高效利用能源的目的,使2 种能量在形式不同的情况下共同转化,有效促进生产的多样化。热能与动力目前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确保能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我国更快、更好的发展。
站在专业构成的角度上来看,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解释更倾向于热能与动能的应用,在转化与利用热能的过程中,除需对其展开有效控制之外,对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对现有能源的节约利用也必须得到重视,这都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关键构成;内燃机与驱动系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热能向动能转化的核心。现如今,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社会运行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使热能与动力工程能够为国家与人民提供更多的便利,相关人员必须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及时创新。
3 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1 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如钢铁制造、金属行业、石油开发、电力行业以及建筑行业等,都需要足够的热能支撑才能顺利发展;而以水力发电、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等为例的行业,对动力的需求也极大,需要充足的动力生产电能,因此,动能对我国电力领域的发展也有非凡的意义。由此可见,热能与动力工程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也是降低能源损耗的重要前提,只有不断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并应用于社会运行中,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3.2 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重工业时期,虽然通过消耗大量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方式进行发电确实有效,能使供电不足的问题得到处理,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以往传统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生产过程排出的有害气体一方面会污染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会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但在水力、风力与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出现并应用后,不仅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改善,也合理节省了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在为人们提供一个美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使热能与动力工程为国家的整体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4 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4.1 充分利用重热现象
现如今,我国工业领域中电厂的重热系数基本为4%~8%,重热系数越高,热能利用率也就越高;重热系数若呈下降趋势,那么热能利用率也会随之下降。根据这一规律,相关人员可与电厂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适当提升重热系数,进而实现增强热能重复利用率的目的。同时相关人员还要明确认识到,调整后的重热系数需符合电厂运行的各项参数。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在热能和动力能的转换中有效运用全集成能源管理技术,如此为工厂配电系统使用计划的制订提供可靠性与精准性更强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而在帮助技术人员全面了解系统整体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系统运行故障出现的概率。
4.2 创新调节节流技术
相关人员必须明确调节节流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节流调节时,若没有调节级的分类,应及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其他措施,确保节流调节工作的有效性。在汽轮机第一级可全周进汽的情况下,各级温度会逐渐降低,如果汽轮机组运行状态属良好,可采取小容量机组与基本负荷大机组;若要适当提升其经济性,相关人员可以节流损失问题为基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并落实。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qikandaodu/2021/0302/1393.html
上一篇:学会动态
下一篇:激励机制对新生代员工忠诚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