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对悠久的不安和恐惧是日本美的全部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设问:全世界最具美感竞争力的有哪些国家?那么,一个基本靠谱的答案是:日本必在前三之列。在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打上艺术与美感的附加值,

如果设问:全世界最具美感竞争力的有哪些国家?那么,一个基本靠谱的答案是:日本必在前三之列。在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打上艺术与美感的附加值,则是创新的成败关键。在这方面,日本人总是充满灵气且捷足先登。

但是,按照古典美学原理来看,大美,其实并不在日本。

因为日本没有大山大河。最高的富士山也只有3776 米,最长的信浓川(长野县)也只有367 公里。日本也没有大平原,号称最大的关东平原, 总 面 积 也只有1.7 万平方 公 里。 与560 万平方公里的南美洲亚马逊平原 相 比, 简直了。不错,日本有景观叫绝的阿苏大草原(草千里),但又怎能与中国内蒙古的大草原相比?没有大山大河,没有大平原大草原,那么数学与力学意义上的“壮美”概念也就难以生发。所以日本人不知壮美为何物。不知壮美为何物也就不知崇高为何物。因为康德美学曾经说过,壮美是走向崇高的一座桥。一望无际的沧海,无限延伸的荒漠,与天相连的山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这种荒凉与荒野,磅礴与永恒的崇高之美,使人生出感动。但在日本,鲜有“残照西风”那种大视野的感动。

这是因为他们宣布:一切存在于时间中的万物,没有例外,都要灭亡。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帝王将相,凡属存在的东西,凡属一切有欲望的东西,都是时间的产物。因为时间是它们的助产婆,所以走向灭亡也是它们不可逃脱的宿命。

趣味正是从这里诞生。日本虽然没有“大漠孤烟”的感动,但有“庭园青苔深”的迷恋。为什么会生出迷恋的呢?这是因为在那春花绽开的绚烂中,在那夏蝉吱吱的嘶叫中,在那秋叶满开的残红中,在那冬雪皑皑的寂静中,他们看到了老境看到了无常看到了幻象看到了泡沫。连人的生命也要如此地结束,那还有什么可以叫永恒或永久的呢?既然没有永恒或永久之物,那么片刻的存续,是否具有意义?那么存续的片刻,是否值得迷恋?

物语就从这里掀开崭新的一页。 这 也 是为什么近年一批批外国观光客来到日本,回去后总有剪不断的迷恋,他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将这种迷恋,悄悄地植入自己的生活里,企图再现与再造。因为迷恋太深,所以必有迷思。迷思什么呢?日本的大都市当然不用说了,问题是即便很偏僻很贫寒的乡村小镇,洗手间也插有一枝很鲜美的花儿,青苔也能在凹凸不平的壁墙上作幽碧状,树枝则在风中呈美的弯曲。从造型着眼,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审美训练的结果。那么,一个设问是:日本民间的这种审美,是何以养成的?其实早在明治时期的西方人,已经开始对日本人全体所具有的审美,表现出惊讶与好奇。下雨的街面上,朵朵绽放的蓝或红的蛇目伞,日常使用的纸张和绳子,也都因为有日本质地而变得无可替代。这些西方的观察家也在设问同样一个问题:日本人的审美是从哪里来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引出日本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物哀(もののあはれ)。不要以为这个概念过于老朽(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最先提出),今天谈论已经失去新意,也不要以为这个概念深奥难懂而丢失再思考的趣味。其实,恰恰是这个物哀,才是日本美发生的最为直接的元素。

而日本人的物哀,则全然是一个方向直通到天际:从繁华看到衰败,从盛开看到凋零,从生欢看到死寂,从聚合看到离别。总之,具有生命体征的这个物哀,最终归向的是一种凄美,一种寂灭。所以日本人会从樱花的绚烂缤纷联想到樱花树下的尸骸,会从红叶的片片燃烧联想到情人旅馆的双双自杀。

这种物哀,是将人的精神心像都集中在万物精妙的瞬间美之上。一条清冷的酒吧小街,伸向迷幻的暗黑处。一灯如豆,照在清爽的石板路上。若再有三二木屐声,若再传来远处寺院的撞钟声,这种感觉,就很物哀了。而日本人又是善于营造这种氛围的高手。或者说,他们商业和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就观念地注入了物哀这个元素。所以,在我们看来有异样的地方,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地方,恰恰就是日本人审美意识观照的结果。

镰仓高校前的黄昏,“江之电”在湘南海岸边缓慢地穿过夕阳,咣当咣当的声响与海岸拍浪的声响,三二海鸥从近处飞向远方。这样的场景,生出的是悲伤吗?不是。因为悲伤还是“我”思虑的一个结果,而物哀在本质上是去“我”去“心”的一个结果。它并不思虑,也没逻辑,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凄美,是一种淡淡的哀怜,如同秋日里的柿子色,也如同京都一保堂的“嘉木”茶,有隐约中的玉露之感。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qikandaodu/2021/0412/1727.html



上一篇:高技术产业知识积累研发投入与科技创新基于门
下一篇: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与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 | 科技创新与应用编辑部| 科技创新与应用版面费 | 科技创新与应用论文发表 | 科技创新与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