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新与应用》栏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数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收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征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刊物[05/29]
滴滴出行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滴滴出行”的发展情况 “滴滴出行”于2012年在北京中关村成立,2015年与快的打车合并、2016年收购Uber、2018年1月滴滴宣布与小蓝单车达成合作。同年2月,滴滴和日本软银公司成立了
1 “滴滴出行”的发展情况
“滴滴出行”于2012年在北京中关村成立,2015年与快的打车合并、2016年收购Uber、2018年1月滴滴宣布与小蓝单车达成合作。同年2月,滴滴和日本软银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以进军日本市场。滴滴涵盖的业务十分广泛,包括出租车、顺风车、代驾、货运等多项业务,APP日常活跃用户数量大致维持在180万人左右,成为中国居民最受欢迎的出行方式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平台。
2 “滴滴出行”的商业模式分析
“滴滴出行”主要采用O2O的商业模式,依托大数据平台,用手机APP直接将司机与顾客联系起来,司机和顾客都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且企业不需要花费太多成本。滴滴出行的商业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 价值主张
滴滴旨在为“让出行更美好”,为顾客提供出行服务。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多种需要,从最初的滴滴打车,到现在涉足多种服务:打车、顺风车、公交、代驾等,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2.2 目标群体
滴滴的目标群体定位在需要出行的消费者,围绕消费者的出行需求提供服务。现在已由个人出行服务发展到公共出行服务。当然司机也在滴滴的目标顾客范围之内,相对于拥有出行需求的消费者而言,司机是滴滴出行的主动力,为出行提供服务,由出行需求刺激供给需求,最后形成整个链条式的出行服务。
2.3 盈利模式
滴滴在发展前期,为了开拓市场,培养顾客新的消费习惯,大量投入资本,占据市场份额,处于亏损状态。后期停止补贴以后,首先是依托平台服务费、出租车对平台的交易费、信息增值服务来收取相关费用;其次是广告营收,这是显性的赢利点,例如在APP中插入广告,向广告商收取广告费用;最后是各项专项服务,衍生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收入来源。
2.4 成本结构
“滴滴出行”前期投入主要在于顾客、司机的双向补贴,争夺市场份额、产品研发和维护等方面。当产品建立起来以后,投入固定成本,例如滴滴专车、滴滴公交巴士、滴滴站台等。当然还有软件推广、营销费用等也是滴滴出行成本的重要部分。
2.5 合作伙伴网络
“滴滴出行”成功入驻微信支付的生活服务业务,和微信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滴滴可以借助微信完善自己的付费方式,微信也可以通过滴滴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互惠互利。同时,滴滴还和一些汽车租赁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北京市银山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明信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上海林其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等,完善的合作伙伴网络为滴滴的运营带来了便利。
3 “滴滴出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3.1 价值链创新
在共享经济的大背景下,“滴滴出行”首先对企业价值链进行了重组,通过大数据平台将传统空车、顺风车等信息和乘客需求进行匹配,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有效地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为供需双方带去便利,解决了出行双方信息不平衡的现实问题,既提高了司机的收入,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滴滴还构建了自己的合作伙伴网络,既实现了共赢,又实现了价值链的创新。
3.2 产品创新
“滴滴出行”不断扩大产品范围,从最初的滴滴打车,到滴滴顺风车、滴滴公交、滴滴代驾、滴滴租车等,产品种类繁多。同时,滴滴打破了传统出租车无视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只提供单一的服务局面。它们根据消费者出行的不同需求,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针对高端消费群体,特别是对汽车的配置和服务要求较高的群体,滴滴推出“专车”服务;针对普通消费群体,滴滴推出“快车”服务;针对节约型消费群体,滴滴推出“顺风车”服务;针对有车一族,但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开车的群体,滴滴推出“代驾”服务等,这些差异化的服务,不仅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还增强了用户粘性。
3.3 服务模式创新
滴滴的服务模式基于O2O的电子商务模式,线上下单、线下出行,无论是消费端,还是司机端,他们都需要通过滴滴的平台获取信息,供需双方在匹配后,共同完成此次出行,行程结束后需要双方相互评价,彼此的信用状况等信息将会得到再一次利用,成为下次出行服务评定的标准,形成“链条式”服务的创新。滴滴采用新型的服务模式,将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真正地做到了“互联网+交通出行”的目的。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qikandaodu/2021/0708/2259.html
上一篇:新媒体在企业基层单位的创新应用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