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新与应用》栏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数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收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征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刊物[05/29]
科技创新人物 | 院士丁德文:从冻土到海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科学研究就该这么干,就该深入一线,拿到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它们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大学毕业的他 响应国家号召 投身于冻土科学研究 外业时
“科学研究就该这么干,就该深入一线,拿到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它们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大学毕业的他
响应国家号召
投身于冻土科学研究
外业时
饿了
捡几块牛粪烘烤馒头吃
渴了
嚼几口冰牙的冰雪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近30年时间
他的足迹遍布
冰川 冻土 河流
沙漠 平原 高山
创立了
冻土热学学科
开拓了
寒区工程冻土技术领域
奠定了
中国寒区工程热学研究基础
填补了
中国寒区热工领域的空白
在诸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年逾知天命
他又投入海洋科学研究领域
构建
中国工程海冰学学科体系
研发
海洋污染形成机理
生态效应和防控技术
攻克
海洋生态环境科学
与工程关键技术
……
如今
79岁的他
回顾多年的科学研究
和野外实验的经历
感慨万千地说:
“只要我还能动,
就要继续努力搞科研,
这样才能对得起国家的培养,
人民的期望。”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从冻土到海洋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豁达谦逊,风趣幽默,富于哲辩思维,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给人的第一印象。
“当站在6000米的冰峰上,看到没有比你更高的山峰,就会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自己前半生的事业,丁德文充满深情。
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学研究领域,构建了中国工程海冰学学科体系,研发海洋污染形成机理、生态效应和防控技术,攻克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关键技术……
如今,79岁的丁德文院士回顾多年的科学研究和野外实验的经历,感慨万千地说:“只要我还能动,就要继续努力搞科研,这样才能对得起国家的培养,人民的期望。”
“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1941年2月7日,丁德文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取名“德文”,是父亲希望他“品德和才华”兼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丁德文也未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攻读应用物理专业。
中国冻土热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比苏联晚至少30年。一度,中国冻土热学工程技术研究举步维艰。1965年7月,大学毕业的丁德文,应国家开发西北地区战略的需要,被派往位于甘肃兰州的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从事极其艰苦的计量地理学研究。虽然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不易显效,但丁德文信心满满地投入其中。
做冻土环境测量时,丁德文常常带好测量工具和生活用品,揣上两个馒头,踏上寂寞的山路。饿了,捡几块牛粪烘烤馒头吃;渴了,嚼几口冰牙的冰雪,足迹遍于河谷、漫滩地、沼泽之间,测温度、水份……有时候,甚至还面临死亡的危险。
有一次,丁德文去青海木里冻土实验站外出考察。经过一段冰川时,已经在气压很低的高原走了很远的丁德文,忽然觉得两腿发沉,脚下一滑,顺着山坡滚了下去,什么也不知道了……一阵彻骨的寒冷,让丁德文睁开眼。一看表,过去了两个小时,再看陡斜的山坡,足有百余米。他不由暗暗庆幸,拍拍身上的雪,趔趔趄趄地走回实验站。到站里脱下衣服一看,到处是伤,他这才感到浑身痛得动不了。
丁德文说:“科学研究就该这么干,就该深入一线,拿到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它们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近30年时间,丁德文从冰川、冻土、河流、沙漠、平原到高山,在广泛的领域都有着独到的科学思维和新颖的理论、技术,创立了冻土热学学科,开拓了寒区工程冻土技术领域,奠定了中国寒区工程热学研究基础,在寒区铁路、公路、油气开发、生态建设、资源开发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填补了中国寒区热工领域的空白,一些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992年金秋,丁德文调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解决海冰区工程技术问题,倡导海洋生态保护
改革开放后,大洋上吹来的风使国人认识到海洋有多么重要。国人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步伐越来越快,但也走进了一个误区。用丁德文的话说:“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过度利用近海环境而改变了近海自然属性,向海洋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压力超过了海洋的承载能力。”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zonghexinwen/2020/090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