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岛津制作所——百年科技企业的创新样板(四)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丨宋琪??产业咨询事业部 简介丨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学士,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城市管理与发展硕士,在产业新城建设、产业发展策略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三、岛津制作所成功原

作者丨宋琪??产业咨询事业部

简介丨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学士,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城市管理与发展硕士,在产业新城建设、产业发展策略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三、岛津制作所成功原因分析

从京都本土的小规模家族企业到全球著名的技术研发企业,即使经历战乱和经济危机,岛津制作所从未停下向科学探索步伐。

那么,支撑这家百年创新企业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4)不拘一格选才

作为技术研发型企业的岛津,人才无疑是承担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主体。在企业用人上,岛津也体现出不拘一格的选才风格。岛津不仅强调在重要研究队伍中融入年轻人员,不拘一格地选拔新人,充实研究队伍;并鼓励员工大胆发挥,给予他们宽松的研究和工作环境。

岛津制作所

图片来源:wikimedia @Miyuki Meinaka

2002年,时任常务董事的山本先生说到:“公司领导层意识到,在业绩评估和晋升考试制度方面应不断改进。技术人员中应该既有能担当课长、部长等管理职务的,也有能专门从事研究的。根据公司现有的人事制度,对于50岁左右业绩优秀者给予董事同样的待遇。今后将制订对于40岁左右业绩优秀者的待遇制度。晋升考试制度也将修改。现在管理职务与技术职称的考试题一样,而时事问题对评估技术人才并不很重要,应该充实能评价研究业绩方面的内容。”

岛津不断为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设定公平、平等的晋升平台做出努力,力争为员工提供一个潜心研究、努力贡献的平台环境。

要说岛津不拘一格用人才最具代表性的员工,非田中耕一莫属。

田中耕一(以下简称“田中”)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曾因辛勤兼职而留级一年,但毕业成绩优异,位列全系第三。在应聘岛津制作所时,虽然专业不对口,但留级一事被视作富有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对医疗器械开发行业超乎寻常的喜爱则是其被被岛津制作所选中的重要原因。

田中耕一

图片来源:wikimedia

正是这种喜爱,让田中耕一始终如一地进行试错筛选实验,于偶然之间发现钴超微粉末与甘油的混合液具有促进有机化合物分子激光解析电离的功效。凭借对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法的研究成果,43岁的田中耕一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至少刷新了诺贝尔奖三项纪录:在迄今获奖者中,唯一来自企业、唯一没有博士学位、年纪最轻。

田中耕一被授予诺贝尔奖

图片来源:岛津制作所官网

对于田中的获奖,被很多报道称为是“学渣的逆袭”,这样讲并无道理。那么这位诺奖获得者,拥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田中耕一(Tanaka Kōichi ),1959年8月3日生于日本西北地区的富山市。出生后不到1个月,他的母亲便因病去世。随后,他被寄养在已拥有3个子女的叔叔家中。直到1978年赴东北大学工学院报到时,田中才得知生母病故的真相。当时,他就产生了去学医以拯救更多患病人士的想法,由于进工学院一事已无法更改,故不得不作罢。

毕业前夕,学电气工程学的田中参加索尼公司面试失败后,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说,医疗器械和分析仪器生产商岛津制作所有可能要人。这重新燃起了田中的昔日希望,因为学医不成,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从事与疾病诊治和新药开发有关的研究工作。

田中真诚地向岛津制作所表达了自己想从事医疗器械开发以拯救更多患病母亲的愿望。这引起了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热爱乃成功之父的岛津相关人员的注意。

让田中一举成名的研究成果,源于1985年2月的一次“偶然操作失误”。当时他所在的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激光分解蛋白质大分子的技术。简单来说,从前分析大分子,必须用激光照射,但是一经照射,大分子就会碎掉。在田中的实验中,他错把丙三醇和钴超微粉末混在一起。

他脑海中深深印刻着奶奶的教导:把废纸扔掉太浪费了,还可以流着擦鼻涕呢!于是,田中坚持用错配的试剂进行的实验,奇迹也随之出现——“激光法不能测定蛋白质大分子”的定论被打破了。这项研究成果,1985年8月以《激光离子化质量分析仪用试剂制作法及试剂支持物》申请专利,后来成为田中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始证明材料。

当田中被采访到研究成果是如何构思的,他惭愧地说,首先是因为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不知道大分子不能这样分析;其次他只是失手,不小心把甘油倒了进去,又因为节俭惯了舍不得扔,阴差阳错做出了一个专利。正是这份阴差阳错的获奖经历,被大众冠以“学渣的逆袭”之名号。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zonghexinwen/2020/1015/1026.html



上一篇: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印发“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下一篇:TIAA成员万集科技激光雷达在多领域实现应用创新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 | 科技创新与应用编辑部| 科技创新与应用版面费 | 科技创新与应用论文发表 | 科技创新与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