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新与应用》栏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数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收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征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刊物[05/29]
科技创新人物|熊盛青:航空物探追梦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他一直负责 国家航空物探领域的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 被视为 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带领科学团队 不断探索创新 填补青藏高原航磁空白 建立全地域、多尺度、高
他一直负责
国家航空物探领域的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
被视为
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带领科学团队
不断探索创新
填补青藏高原航磁空白
建立全地域、多尺度、高精度的
航空综合勘查技术体系
打破国外关键技术垄断
实现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装备
从进口到国产的飞跃
他就是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首席科学家
熊盛青
今年5月,一架名为“航空地质一号”的特殊飞机参与了2020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任务,并高效获得了珠峰高程关键数据。飞机上面装载的,正是由熊盛青科研团队自主研制的航空重力仪等国产化设备。
2020年5月,熊盛青在飞机上执行珠峰高程航空重力和遥感综合测量任务
眼神谦和而坚定,20世纪90年代的博士、35岁成为总工,一直负责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特等奖1项,荣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被视为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熊盛青的性格和履历线条很清晰,但是他的工作,说起来就高深了。
打破国外关键技术垄断
让“国产化”成为主角
所谓航空物探,是指以飞行器为载体,通过搭载多种物理探测仪器探测地球物理场信息,并据此研究地球、解决地质找矿与环境等问题的勘查方法。
作为重要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航空物探技术一直是各国科技实力比拼的热点。2006年,我国将“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列为“十一五”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的重大项目,43岁的熊盛青成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和总体专家组组长。
“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中国航空物探,尽管已经从中低精度测量发展到了高精度测量,但在高分辨率测量技术上却被远远甩在后面。航空重力仪、时间域航空电磁仪等关键装备和航磁矢量等核心技术被几个发达国家掌控,我们在这些方面几乎就是空白。” 主要仪器工作原理不明、高灵敏传感器缺乏、核心技术不掌握……如此条件下要想在仪器灵敏度、导航定位精度、测量精度、测量比例尺和更多参数上取得突破,谈何容易?熊盛青感到压力山大。
怎么办?他当时的想法是:“我们没有退路,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上”。
一支跨学科的“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创新团队”很快在他的组织下建立。熊盛青对团队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有使命感、科学的态度和奋斗的热情。而这三点,他自己首先做到。
自主研发工作紧张进行,科研团队全力以赴,经过多次方案的修改、反复试验,最终提出了优于国外的“捷联+稳定平台式”航空重力仪设计方案,解决了高动态干扰环境对重力测量精度影响大等系列难题,研制出了国内首台航空重力仪……
通过持续三个“五年规划”的科技攻关,他们在国产化航空物探遥感仪器及软件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航空重力仪、航磁全轴梯度仪、航空矢量磁力仪、时间域航空电磁仪、全数字航空伽马能谱仪等关键装备组成的全系列、先进实用的航空物探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制和工程化应用,填补了多项国内理论、技术和装备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装备从进口到国产的飞跃。
2020年1月,熊盛青(右三)与专家一起讨论航空物探测量成果的地质解释与应用工作航遥中心 供图
填补青藏高原航磁空白
实现航空勘查技术新跨越
早在20世纪末,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几乎实现了陆域航磁勘查全覆盖,遗憾的是,青藏高原中西部的110多万平方公里还是未知处女地。为了尽快填补这“唯一”空白,1998年,原地矿部专门设立“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航磁概查”项目,30出头的熊盛青成为该专项负责人。
青藏高原中西部山峦叠嶂,高寒低压,之所以是航磁的“空白”,就是因为当时条件下存在三个难以突破的障碍:飞机作业难,准确定位难,航磁仪器更难保障正常运行。
熊盛青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反复研讨,针对特殊复杂环境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克服重重困难实施野外作业。最终,这项当时被认为是“难度最大、单次作业面积最大、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航磁测量任务圆满完成,“硬骨头”硬是被啃了下来。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zonghexinwen/2020/1106/1149.html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 | 科技创新与应用编辑部| 科技创新与应用版面费 | 科技创新与应用论文发表 | 科技创新与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