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加快提升食品科技创新能力――访中国工程院院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有哪些联系?食品科技创新中应该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相关话题,记者专访了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有哪些联系?食品科技创新中应该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相关话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

记者: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哪里?

孙宝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从我熟悉的食品产业领域就能看出这样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很多其他产业科技领域亦是如此。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全球食品供应链正经历深度融合,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在现代食品科技的推动下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我国食品产业正深度参与全球竞争。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食品贸易国,食品进口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食品科技还存在不少短板。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依靠食品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破解食品加工制造系统化不足、集成度不高、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打破国外先进技术与核心产品的垄断;迫切需要加强食品安全主动保障和风险防控能力。这些就是“十四五”期间,食品科技领域必须完成的任务。

记者:从食品工业领域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老百姓有哪些好处?

孙宝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要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来推进的,而食品科技,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国家战略需求。

民以食为天,食品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食品是人们获得所需能量和营养素的最主要来源,在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我们要率先研究、推进食品科技创新。

食品科技创新,还关系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食品产业贯穿一二三产业,是农业的最直接延伸和农业产业化的最短途径,是人民食物供给和农民增收的关键。食品产业经济体量大、就业容量大,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食品科技创新领域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孙宝国:我国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基础研究方面,当前我国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食品营养与健康因子作用机制不明确,特别是缺少针对中国传统食品和中餐的营养与健康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符合中国人群的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资源匮乏,膳食营养干预基础研究薄弱。

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食品加工制造领域需要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实现食品加工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等。食品加工装备领域面临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削弱等问题;食品质量安全领域要破解食品安全全链条过程控制、食品安全智能控制、新兴食品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

记者:食品工业领域应该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孙宝国:从国际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看,食物供给和营养健康保障成为全球食品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学科交叉创新成为核心推动力,也已成为各国抢占未来食品科技高地、争夺未来食品工业发展话语权的重点。

建议加强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汇聚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优势力量,组建集中研究中国人营养需求和代谢机制的科技创新实验室,打造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记者: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需要提供哪些类型的人才?

孙宝国: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人才是跨学科的交叉人才。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要从本科到研究生、全方位建设一支未来的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科研创新主力军。我所在的北京工商大学计划未来用30年左右的时间,把食品营养与健康等专业打造成世界一流专业,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zonghexinwen/2021/0409/1706.html



上一篇:加快提升食品科技创新能力
下一篇: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21年科技创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 | 科技创新与应用编辑部| 科技创新与应用版面费 | 科技创新与应用论文发表 | 科技创新与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