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科技创新,正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优化全国科技创新版图,这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战略任务。

放眼重庆,近年来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6%,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跃升到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城市创新集群排名中跻身百强;

《自然》杂志全球科研指数排名中跻身百强。

……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主目标,重庆阔步向前。

聚资源、建平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壮主体、强技术,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优环境、促改革,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科技创新,正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院士领衔在渝组建工作室,把团队和项目带到重庆

关键词:聚资源

大量高端先进的创新要素资源和平台设施,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支撑。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都是创新要素云集之地。创新要素云集,才能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两江协同创新区,风景秀丽的明月湖畔,微风暖,花香浓。

坐落于此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二期科研用房。

“团队规模快速扩大,现有的过渡用房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就盼着新的科研用房能早日投入使用。”5月14日,看着眼前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建设场景,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恺兴奋地说。

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模式,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确立了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数据、新材料5个与重庆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均由院士领衔带团队,建设院士领衔加柔性人才、专聘人才的科研队伍,带着项目到重庆来。

长期从事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研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是新材料方向的领衔院士。如今,他把超过一半的团队成员都放在了重庆。

短短两年时间,从当初筹建新机构的两个人,到如今200多人的团队,这样的发展速度是韩恺没想到的。如今,他相信这支队伍很快还会进一步扩大。

将北理工的先进技术成果与重庆的产业相结合,他们已推进10余项科研成果在渝转化。

从“初来乍到”到“融入”、再到“协同”,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与重庆的高质量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资源引进,《重庆市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文件的出台,推动我市累计签约引进91家(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

引进的同时,“一城多园”模式不断丰富完善,重庆各类创新平台正在加快培育。

西部(重庆)科学城落地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两江协同创新区吸引西北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驻;国家高新区、市级高新区和各类特色园区,也在不断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的步伐。

此外,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两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运行,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落户……一系列国家级政策利好和创新平台,正助推重庆形成创新资源集聚的“洼地”,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不足70平方米的实验室“深藏不露”,是我国首个实现硅基光电子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的实验室

关键词:强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技术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要靠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内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联合微电子),有一间不足70平方米的实验室。看起不显眼,来头却很大,可谓“深藏不露”——这是全国首个能实现硅基光电子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的实验室。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zonghexinwen/2021/0517/1978.html



上一篇:君乐宝投资2.5亿元打造奶业科技创新研究院
下一篇:“登火”后航天人的心声:科技创新定会有坎坷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 | 科技创新与应用编辑部| 科技创新与应用版面费 | 科技创新与应用论文发表 | 科技创新与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