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全国碳市场即将“满月”业界:发挥金融功效 创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人民网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8月13日电(黄升)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019年12月13日启动7月16日即将到来的“满月”。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如何,未

来源:人民网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8月13日电(黄升)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019年12月13日启动7月16日即将到来的“满月”。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如何,未来将如何发展,对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有何影响?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要体现更多金融属性,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创新碳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形式。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碳市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但为进一步推动碳金融体系的分层发展,还应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符合市场实际需求、流通能力强的碳金融产品,把握污染减排与碳减排的关系。防范金融风险。

积极探索碳金融产品,提高碳市场流动性

今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碳市场流动性一个绿色低碳循环” 《经济体系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此后,开户、结算、存管等业务等基础碳金融服务和碳质押贷款、碳债券、碳资产回购等碳融资产品进入发展“快车道”。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发挥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作用,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支持绿色金融,另一个是碳排放交易市场。刘桂平着眼于发挥金融在碳市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认为碳交易的底层逻辑是排放权的转移,包括配额分配、登记、交易、核查和评估。实际运行成本比较高,制约了它。市场效率。引入更多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包括碳衍生品,有利于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据悉,碳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碳现货、碳期货、碳资产抵押、碳信托、与排放权挂钩的结构性产品等碳金融创新。世界自然基金会顾问许楠告诉人民日报,在目前的市场实践中,碳债券、碳基金、碳质押贷款等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案例。这些碳金融的直接作用是连接碳市场和资本市场,使符合特定条件的碳减排工具具有更强的资产属性,进一步深化碳交易的流动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跃也认为,碳金融工具及衍生品的创新有利于增加碳交易的流动性。赵跃告诉人民网记者,全国碳市场引入碳金融衍生品,可以更好地发挥发现和稳定碳价格的作用。

“碳金融衍生品可以提高碳市场现货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现货商品最重要的是流动性。有了这些衍生品,商品的流动性变得更好,这有利于现货可以有更好的价格。”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史一臣认为,发展碳金融,不仅会使现货市场更加活跃,也会惠及更多企业。

鼓励衍生产品创新,注意防范风险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碳排放配额的发放和交易市场正在推出。属于碳市场一级现货市场交易;碳期货、碳期权、碳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属于碳市场二级市场金融产品;碳质押信用、碳托管、碳回购等产品属于碳融资服务市场;碳指数、碳保险等属于支持服务市场。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前不久指出,发展碳排放权、碳排放权等抵押融资业务,发展碳交易市场,要稳步开展碳金融产品交易。他表示,要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的碳排放;改进客户信用管理,将碳绩效和碳定价纳入信用管理流程;协调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利用金融科技提升气候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方式,优化市场准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支持创新商业模式,把握好污染减排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碳金融市场上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但碳金融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碳金融体系建设,还需要引导金融机构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衍生产品和服务。

“此前,国内试点碳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并不多见,真正的碳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工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认为。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以碳减排指标和碳配额为目标,陆续开展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探索。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耀认为,为推动碳金融体系分层发展,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激励措施,适当鼓励碳金融试点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丰富产品种类,鼓励创新形式,探索符合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可操作性、简便性、流动性强的碳金融产品。对于风险较高的碳金融衍生品,近期可推广场外产品,如碳远期、掉期产品等,必须加强有效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zonghexinwen/2021/0813/2320.html



上一篇:科创板两周年 制度创新与科技转化且行且歌
下一篇:《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思维的深度,决定了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 | 科技创新与应用编辑部| 科技创新与应用版面费 | 科技创新与应用论文发表 | 科技创新与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