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新与应用》栏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数据[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收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投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征稿[05/29]
- · 《科技创新与应用》刊物[05/29]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科技创新点亮冰雪盛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0月2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迎来倒计时一百天,大幕将开,一场闪耀科技创新魅力的盛会指日可待。 从场内到场外,从比赛到观赛,北京冬奥会可以说是一场被科技创新成果“武装”的
10月2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迎来倒计时一百天,大幕将开,一场闪耀科技创新魅力的盛会指日可待。
从场内到场外,从比赛到观赛,北京冬奥会可以说是一场被科技创新成果“武装”的盛会:水立方14天智能转换为冰立方、手持火炬实现零碳排放、秒级精准气象预报等一批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在冬奥科学办赛的过程中,一项项黑科技、新成果得以应用,为冬奥披上一层酷炫的“科技色彩”。
人机共融,实现跨域火炬传递
满载全球期待,10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种,被置于取形于西汉长信宫灯的火种灯中,顺利抵京。一场传承、弘扬奥林匹克的精神之旅正式启动。
为了护送神圣的冬奥火种,火种灯使用环保材料再生铝合金,采用双层玻璃结构,在内外灯罩之间设计了一个导流通道,可以在风吹产生正压和负压的时候,达到有效泄压的作用,减小风力对火种灯火焰的影响,火焰即使遇到5至6级风也不会熄灭。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的支持下,火炬传递将以人机共融等方式实现跨域火炬传递,网友可以通过AR、VR等高科技互动形式参与火炬接力,共享冬奥荣光。
北京冬奥会火种灯。受访者供图
自主创新,“编织”独一无二“冰丝带”
璀璨如银河般的屋顶灯光,打在蔚蓝色的墙壁和晶莹的冰面上——作为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曾被业内称为“世界级建造难题”,从设想完美的图纸到真正落地的实物,经历三年刻苦攻坚。
“冰丝带”的屋面,是目前世界体育场馆中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要“编织”好它,需要高钒密闭索这一核心零件。
当时,这种零件国内没有厂家生产,然而建设团队没有选择“拿来主义”,而是走上了自主创新这条更难的路。他们创新性地选用索网结构体系,突破技术壁垒,建设团队成功建成了紧凑、集约、节能的冰场空间。
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冰丝带”的应用,还推动了整个国际市场上高钒密闭索价格水平和供货周期的回落,把国内行业的实力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国家速滑馆场馆内景。受访者供图
智能训练,让运动员开启最强“外挂”
冬奥会的“主角”们——参赛运动员也是科技创新的直接受益者,训练比赛中的新技术,助力他们在冰雪赛场上“更高、更快、更强”。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给教练员装上“第三只眼”,智能训练系统通过训练数据的及时反馈,实现运动员技术动作的采集-反馈-优化;智能测力滑雪板等训练辅助装备通过个性化训练指导系统提升运动员科学化训练水平,高水平运动员动作优化分析系统提升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项目高难度动作表现,动作成功率提升约15%;国内首套人体高速弹射装置,解决了冬季项目训练受环境时间限制的难点,已经成为速度滑冰国家队开展弯道技术专项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国产双人雪车等冬季项目比赛装备满足了我国冰雪运动员对装备的高可靠、个性化需求……
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完善的医疗体系保障之外,科技为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冬季运动增加了“硬核防护”。
以智能化损伤创伤诊疗防治和应急医学保障为例,赛场人工智能急救体系构建了基于5G的三院—延庆、人民医院—北方二院的远程会诊系统;智能化急诊转运仓、重症伤员转运和多功能伤员搬运装备,智能化、移动式冻伤和颌面创伤诊疗平台的研发设计,组成了创伤救治智能预警的联动系统;在冬奥运动损伤康复诊疗体系建立方面,医生端EDC平台可利用患者端微信平台及小程序进行康复效果对比研究……这一切都给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者吃下“定心丸”。
智慧装备,打造“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
“快速滑行,压步转弯,闪转腾挪,阻截拼抢,令人惊心动魄的激烈对抗之后,射门!”即便不在比赛现场,只要具备高带宽网络环境,观众就可以享受一场专属冬奥冰球赛事转播。观众还可以自主决定看什么、怎么看,实现交互式“自由视角”。
这种独特的视觉体验,是由“科技冬奥”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自由视角视频技术实现的。这项技术让冬奥观众可以不断、连续地改变视点,从不同角度观看同一个赛事,成为自己的“导播”。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网址: http://www.kjcxyyyzzs.cn/zonghexinwen/2021/1029/2493.html